硬战!在无国界的大健康赛道里高端医疗“小巨人”这样突围

时间:2022-09-26

  深圳距离高端医疗产业高地还有多远?日前,深圳连发三个文件,明确支持医药生物、医疗器械和大健康产业,并拿出真金白银对“卡脖子”技术攻关给予重金资助。医疗大健康不仅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风口,也是国产替代战略的先行军。

  面对这样的机遇窗口,“南都-建行科技金融调研团”日前走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圳蓝影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大健康时代叠加长寿时代的科技趋势。当前,这个赛道上已是万马奔腾。那么,谁是慧眼如炬的伯乐?技术护城河又是如何构筑的?医疗科技领域的国产替代,如何实现“突围”?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征途中,金融又将如何扮演好角色,加持科研梦想?

  大健康时代,医学影像技术正在守护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命健康。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民生、经济的发展,但也倒逼了医疗科技尤其是辅助检查诊断的突破发展。

  对于深圳蓝影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陈晶来说,置身于医疗科技的赛道上,从来没有“中场休息”。南都调研团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蓝影是医学影像解决方案供应商,涵盖放射影像、超声诊断与5G远程超声会诊解决方案三大领域。近年来,该科研团队创造了中国医疗器械史的多个“第一”: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悬吊DR(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第一台动态DR、第一台移动DR、第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彩超诊断系统供应商等。蓝影医学从0到1破冰,填补中国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的多个空白。

  从去年开始,这家国高企业陆续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单。从国家级到地方级,包揽三项“专精特新”。

  但是,有着光环护持,依然需要深筑护城河,再造增长曲线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了诸多领域,也推动医学影像向智能化演进。对此,创始人陈晶举例表示,目前蓝影医学研发的AI辅助诊断技术,最快30分钟左右可以检测出结果,为医生提供诊断参考,准确率达98%以上;同时,研发的5G超声远程会诊平台可以打破传统的诊断模式,避免医患的近距离接触,也降低医生的工作量,在临床上发挥了远程智慧诊断的创新能效。

  “医学影像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为影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求我们科研工作者不断探求迭代。”在陈晶眼里,创新从来没有天花板。

  按照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上百家企业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领域,医学影像正是其中热门板块。从技术层面来看,医学影像设备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更清晰、更快速、更安全、更智能。因此,企业对待研发的态度,也决定了未来之路能走多远。对此,陈晶娓娓道来:目前公司拥有专利430多项,研发人员200多人,硕士及以上学历超过40%。每年投入到研发端的经费,超过收入的10%,科技研发是持续向前的“核动力”。

  “我们选择医疗器械这个赛道的时候,创始团队最初的梦想就是顺应时代大潮,推进医疗器械国产化。”陈晶如是坦言。

  成长的烦恼,几乎是深圳每家科创企业的必经之路。对于蓝影来说,虽然DR医学影像产品累计在近3000家医疗机构得到应用,但是依然集中在中小城市。位于“金字塔顶”的三甲医院,才是国产替代战略的突围口之一。

  “高端医疗装备国产替代是一场硬战。”对于像她这样的科创企业创始人而言,在一个没有国界的科技竞技场里,也许更能激发无限的能量和信念,也酝酿更大的梦想蓝图。

  据观察,从芯片到医疗器械,从特种材料到特定行业的软件,近年来关于“国产替代”呼声渐高。

  关系国民健康命脉的高端医疗装备科技,更是如箭在弦。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医疗器械高速发展,增速远超全球水平,但规模、技术与国际市场还有很大差距。第三方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加,从4435亿元增长至964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1.47%。国内医学影像设备一度严重依赖进口,如今在中低端产品领域基本实现国产替代。

  但是,艾瑞咨询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产品国产化率依然较低,医疗器械国产化及国产替代是国家政策重点鼓励的方向。换而言之,国产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向价值链更高端迈进,依然困难重重。

  彼时,一份文件,意味深长。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 把“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提出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被外界解读为国家明确要推进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的信号。

  “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是典型的高精密仪器,目前我国高端影像设备的进口占比仍然较大。”陈晶表示,近年来中国企业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能够在国外巨头林立的医疗器械市场上有所突破和斩获,也意味着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后续还能有更加蓬勃的未来。

  更让她欣慰的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导向,扶持国产化替代尤其是高端产品的国产替代,让他们在医疗健康赛道上受到了有力加持。此时,国产替代的战略叠加大健康时代的机遇,带来无限憧憬。而作为深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蓝影还在探索新技术工程化,引领和带动多项行业法规和标准建设。

  此时,陈晶敞开她的心扉:她的一个努力的方向,是在一线高端医院扎根,与国际品牌平台同台竞技,传递中国智造的声音。

  实际上,加持陈晶的“国产替代”梦想的,不只是国家战略,还有金融能量。因为,加速攻破核心技术难关,需要金融机构的慧眼识珠,更需要真金白银的牢靠打底。

  今年5月,深圳建行光明支行收到蓝影医学的授信需求后,迅速行动,为其提供了一笔额度高、利率低、纯信用、无抵押的科技企业专属贷款产品——科技创业贷,助力企业攻破核心技术难关,专心地做好产品研发和生产。

  这样优质的资金活水,对于深圳任何一家科技企业来说,几乎都是梦寐以求。那么,作为一家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头顶专精特新光环的企业,如何看待来自金融的赋能效应?

  “曾经我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不同行业的创新科技企业,难免会存在理解不深入、不透彻的情况。而对于这类企业的融资诉求也会举棋不定,导致这类企业的融资相对较难。”但经过多年的合作,深圳建行打破了陈晶对金融机构的看法。现在陈晶觉得,建行更像是科创企业的“知心人”。她说,这笔额度不低的科创贷款,属于纯信用贷款,无需抵押物,资料流程手续简易,资金成本较低,有力地支持了蓝影的供应链端付款需求,也有效地降低了公司的采购物料成本,能让企业做到“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让她和公司团队更加有信心和胆量投入到研发创新和市场拓展中,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正所谓窥斑见豹。作为科创生态圈的“伯乐”,深圳建行历来高度重视对科技企业的扶持,让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活力泉涌。蓝影医学正是深圳建行所服务的13000多家科技企业中的一员,也传递了国有大行的明确扶持姿态。

  “支持实体经济,就是支持银行的未来。”在顶层设计方面,近年来建设银行总行强化先进制造业金融支持战略,印发《“十四五”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增强能力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文件,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质效。上半年,建设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17万亿元,增幅超过26%。

  面对这类企业,建行有何“独门秘籍”?相关人士对此介绍,该行推广“技术流”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知识产权在金融领域的“信用化”“数字化”,打造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同时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专项活动、专属产品、专门服务、专项政策的“四专机制”。

  置身深圳,同样折射了建行的前瞻眼光。实际上,蓝影医学所在的赛道,正是深圳的战略蓝海之一。早在今年7月26日,深圳市发改委接连出台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大健康产业方面重磅政策,并明确对“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产业项目给予重金支持。遥相呼应的是,今年6月深圳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即20+8政策),提出到202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官方数据还显示,截至2021年底,深圳全市共有医疗器械生产类企业1394家,出口占全国的14%,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一言蔽之,深圳已是名副其实的“医疗科技之城”。

  与深圳部署“医疗科技”的官方思路不谋而合,深圳建行不仅未雨绸缪,而且迅速响应。

  今年4月,深圳建行开展“科技金融行动”:推出了科技企业专属新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在科技结算、融资、投资、私享等四个方面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流程等措施,重点加大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包括医疗大健康在内的“20+8”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为企业成长提供资本助力。

  现在,来自深圳建行的“科技金融行动”也有了亮眼的成绩单:截至8月末,已新增深圳国高企业开户4600余户,新增授信支持1800余户,新增贷款支持超88亿元。

  “未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有望突破万亿,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正如医疗产业有识之士提出的,在全球大健康的浪潮下,引领医疗科技的创新,推动国产替代,引导科技力量的下沉应用,是中国科技企业的使命,也期待更多的金融的力量能够为中国硬核企业赋能。

  毫无疑问,深圳金融只有在更恢宏的格局之下,才能更好穿越周期,洞见未来,护航科技强国战略。

  毫无疑义,科技金融,有如星辰大海,前景光明。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言,这是一番高手林立的修炼之道;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也是一次进无止境的赋能征途。


上一篇: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副总经理辞任的公告
下一篇:2022医疗器械行业半年报盘点:总营收净利润增速均超30%研发投入持续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