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中科院院士:国内95%大型医疗设备全部靠进口

时间:2022-08-25

  何祚庥,1927年8月24日出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 ,祖籍江苏省扬州市,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马列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很辉煌的人生履历,但是网络上对于这位院士的评价也很精彩,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一搜,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视频中,何祚庥院士夫妇不仅针对医疗器械发表言论,还说国内连助听器都被人垄断,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从视频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位院士夫妇对于国产大型医疗设备非常的“不满意”,与进口产品相差甚远,并且表示中国物理学对医疗器械行业没有任何作用......

  如果这些言论放在二十年前,会有很多人表示认同,但是放在如今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是过了点。

  以CT设备为例,二十年前国产的确很落后,落后到什么地步?国内的三甲医院都很少有CT设备,更别说基层医院,花大价钱买了一台进口的设备,坏了都没有地方修理,并且当时没有一台CT是产自中国。

  进口设备的高昂价格,导致了当时“基层买不起,老百姓用不起”的严峻现状。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民族医疗影像设备企业拼着一口气,开始自主研发。

  到如今,我们不仅摆脱了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更是实现了多个世界首台 国产CT的硬核逆袭。近五年来,国产CT的市场占有率更是从32%提高到了近一倍,国产PET-CT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增速达到20%。

  的确,目前国产和进口高端医疗设备之间还存在了一些差距,但是要说国内95%大型医疗设备全部依靠进口,可没有任何一家调研机构敢这么说!

  从视频发布到今天,微博上已有不少大V博主、网友针对何院士夫妇的言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微博@青扑落老师则直接举了三个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例子,表达了自己对何院士夫妇言论的看法。

  前些天,一对退休老院士夫妇评论医疗器械的言论广为传播。大意是国产医疗器械和国外差太远,现在国内90%的中大型医疗器械还是进口。

  有些朋友知道我做过医疗器械投资,来问我的看法,我想举三个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例子,联影、迈瑞、微创。(最后有总结)

  大家对大型医疗设备,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CT和MR(核磁共振)了。直到今天很多人还以为中国不能国产CT或MR(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存量设备确实进口居多)。

  联影就是这方面国内企业的优秀代表。图1是联影今年发布的人全身体5T的MR--世界首台,以前这种超高磁共振只能用于脑部成像。

  图3是两年前,联影的PET-CT就出口日本的新闻。PET-CT是一种更高端的高精度CT,用于发现早期癌细胞。日本对医疗器械进口相当严格,联影能出口日本意义不言自明,往非发达国家出口就更常见了。

  图4是联影自己开始定制芯片。由于通用芯片的功能性能定义并不完美,联影开始和上游环节定制专用芯片。

  迈瑞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今年销售额250亿RMB左右。有一半的销售额来自国内,1/4来自欧美发达国家,1/4来自欧美之外的海外市场。

  迈瑞的主要产品线是B超、生命监护仪(ICU常用)、体外检测(化验血液等体液的),以及一些其它规模较小的产品线(包括疫情时崛起的专业呼吸机),这些都是对电子、机械、材料、生化以及软件等跨学科综合要求很高的产品,迈瑞能有1/4的营收来自欧美足以见其技术实力。

  事实上,迈瑞产品已进入超过 2/3 的美国医院,包括全部美国排名前 20 的医院,以及图5中的一些世界顶级医院。

  迈瑞打入欧美的不是边缘产品,而是ICU基于枢纽作用的生命体征监护。例如,迈瑞的智能化监护仪及IT整体解决方案已在欧美200多家教学医院实现全院级装机,包括监护仪、麻醉机、POC超声在美国均名列市场第3,英国第2。B超缺乏国际市场数据,国内市场占有率应该已经第1。

  微创比前两家企业要低调。但包括控股和参股公司在内,微创可能是国内产品线最广的医疗设备(含高值耗材)企业。

  产品线包括:心脏冠脉支架、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电生理、心脏起搏器、外周血管支架、脑血管支架和覆膜、骨关节等。

  微创的药物洗脱支架“火鹰”和当今冠脉支架的“金标准”---雅培的Xience在欧洲做了头对头临床PK。在载药量更小的情况下,火鹰不劣于Xience。《柳叶刀》全文刊发了PK结果(图7),当时是中国医疗器械首次登上《柳叶刀》。火鹰已经开始出口欧洲,并进了很多国家医保。也已经在美国通过了FDA的批准(图8)。

  还有微创的手术机器人,微创的手术机器人还没有完全商业化,但已经投入近10年研发,现在已经在重点医院开始临床实验。第一代产品(图9),大概能达到现在达芬奇75-80%的水平。第二代已经在开发的后期,应该可以非常接近达芬奇。但无论如何,手术机器人可谓医疗器械综合要求集大成者,国内能做出落地的产品,已经很不简单了。

  心脏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门”)一生都在开合,容易老化。以前瓣膜坏了就只能开胸对心脏动刀子。现在可以经大腿动脉,通过一根导管把人造瓣膜输送到心脏处,然后释放安装,手术风险大大降低。

  为何说它是最贵的呢?图10中间那个装置就两个硬币大小,国产化后仍要20多万RMB,足见其技术含量。但国内已经有三家上市,而且都迭代到第二代了。

  (1)国产医疗器械和欧美日还有差距,但这个差距是否定义为“太远”则可以具体讨论。

  (2)尤其最近几年,由于广泛的基础技术和工艺的进步,国产医疗器械的进步很大。现在完全“0”的领域已经很少

  (3)和大多数工业品一样,国产医疗器械依托中国庞大市场需求、工程师红利、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电子、材料、生化、机械),以及“养蛊”式的内部竞争筛选,未来发展上限很高。事实上,国内市场早已经不能满足国内优秀药械企业的胃口了。

  一个“院士”的头衔在许多老百姓的眼里就是“权威”的代表,今天这番言论也不知道会令多少老百姓对国产医疗设备失望。在没有真实了解这个行业之前,还请所有专家、权威们,慎重发言!


上一篇: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加速新技术落地应用
下一篇:因违反广告法美德乐(北京)医疗科技公司被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