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现代科技=?遂宁这个村的皮蛋给出了惊艳答案

时间:2025-06-29

  在遂宁市船山区永兴镇应龙村,空气中飘散着香料与木材的独特气息。在这里,一枚枚看似普通的鸭蛋,正经历着一场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工艺的“华丽蜕变”。它们褪去新鲜鸭蛋的外衣,在标准化的生产线和创新配方的加持下,蝶变成深受市场欢迎的川味皮蛋,价值倍增,并撬动了一条生机勃勃的乡村产业链。

  在吴二姐食品有限公司的明亮车间内,刚运抵的新鲜鸭蛋正接受严格筛选。“大小要匀称,坏蛋、水花蛋必须剔除,大蛋重量需在60-70克。”工人陈菊手持鸭蛋,目光如炬。这是成就一枚好皮蛋的起点。公司董事长吴琴介绍:“过去依靠纯手工包泥,熟练工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处理3000枚,效率低且辛苦。如今引入自动化设备,日产能跃升至7万枚,效率提升数十倍。”

  不仅产能大增,生产周期也大大缩短。吴琴指着恒温腌制车间解释道:“传统土法包泥后自然风干需要30天。现在我们采用特制配料和精准控温(16-20摄氏度)的烘干模式,只需15天,皮蛋就能达到理想风味。”效率的提升,为企业抢占市场赢得了宝贵时间。

  缩短时间是否会牺牲风味?面对记者的疑问,吴琴笑着敲开一枚成品皮蛋:溏心凝而不固、聚而不流,琥珀般的色泽赏心悦目。她道出关键:“传统料泥含石灰、柴灰、碱、盐,我们在守正之上创新,融入五香、八角等十余种天然香料。”正是这独门配方,赋予皮蛋醇厚鲜香、入口绵密不涩的独特风味。

  机器裹泥不仅提升了效率,也保证了品质的稳定性。工人林红深有体会:“以前手工裹泥相对较慢,厚薄不均也会影响腌制效果。现在机器操作快得多,而且裹料均匀一致,蛋的口感自然也更好、更稳定。”标准化生产大幅降低了人工依赖与成本波动,确保日产量惊人跃升的同时,每一枚皮蛋都拥有稳定出色的口感。

  一枚鸭蛋经过深加工,价值几近翻番。这枚“变身”的鸭蛋,其意义远不止于自身价值的提升。皮蛋厂的投产,直接为周边30多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他们实现了“务农”与“务工”两不误。

  更重要的是,三牛注册登陆工厂的稳定需求有力拉动了上游养殖业。吴琴透露,目前当地蛋鸭养殖规模已迅速扩大至5万只,有效带动了应龙村及周边三个村庄的禽蛋产业发展,稳定的订单为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与此同时,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拓宽。工厂积极拥抱新业态,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等电商平台直接触达终端消费者,缩短流通环节,扩大品牌影响力,今年工厂预计年销售额将突破1000万元。

  从田间到舌尖,一条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乡村产业链已在船山区永兴镇应龙村及周边区域成功“孵化”。一枚鸭蛋的“华丽变身”,生动诠释了传统产业在科技赋能下的升级之路,也成为了撬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支点。


上一篇:当文化遗产遇见现代科技联合国高官点赞中国旅游发展密码
下一篇:揭秘!24小时全网刷屏的医疗黑科技医生们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