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央视军事》展示了,歼-16拦截澳大利亚P-8A巡逻机时,最惊险的一段过程视频。看完之后,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当年澳大利亚飞行员在降落后,需要接受心理治疗,也深刻认识到了,歼-16作为双座重型机的价值。
从视频来看,两架歼-16采用“一架近距拦截,另一架在旁监视”的模式,其中负责拦截的歼-16,先是“平行卡位”,也就是在同一高度,略偏前方的位置,强行卡住P-8A的飞行路线,迫使其降速、转向。接着就是“压坡度外逼”,这是个非常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操作,需要飞行员从领空/领海一侧,轻微压低飞行坡度,缓慢迫使P-8A慢慢远离领空/领海。当然,最终歼-16使用了仅次于雷达照射和机炮驱逐的特殊手段——驾驶飞机在P-8A前方略低位置,抛洒热诱弹和箔条。
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是因为偏低的角度,实际上并不会对P-8A造成伤害,但后座飞行员在正常状态下,视野足以覆盖这个角度,猛然受到热诱弹和箔条的强光刺激,留下心理伤害还真不完全是在博同情。三牛用户注册而既然澳大利亚将P-8A派往南海,还试图在分界线寻衅,自然就得接受这种遭遇——冷战期间,美苏对抗的强度可比这高多了,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巴伦支海手术刀”这种标志性事件。
国内自从接收苏-27SK开始,就很重视这款重型机,但后续歼-11A、苏-30MKK服役后,使用都很小心。直到国产版歼-11B成建制服役,“侧卫”才开始大量出现在海空一线,直到现在,依然能不时看到歼-11B和苏-30MKK的身影。但在国内海空军装备的“侧卫”序列中,歼-16属于独一档,就连苏-35SK也无法企及,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一般而言,歼-16被认为是凭借双发双座布局,以对地对海攻击作战为主,但从空军展示的零星信息来看,并不完全是这样。
大概在三、四年前,网上曾出现“歼-16挂载超长空空导弹”的模糊图片,并在去年得到了空军现役资料的证实。而在日常海空巡逻中,歼-16屡屡挂载空空导弹升空,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歼-16在空军心目中,应该不只是类似F-15的大航程、大载弹量打击平台,更是凭借双座布局、大直径相控阵雷达,成为强悍的空战单位。在日常巡逻中,歼-16凭借自己的优秀内油航程(“侧卫”系列基本都不挂载副油箱)、出色的机动性,以及两位飞行员同时操作的特性,成为表现最耀眼的战斗机,其实只展示了部分性能。
怎么说呢,中美四代半重型机都走向了双座布局,而俄罗斯苏-35却坚持传统的单座布局,最终表现出明显不同。原本大家以为,歼-16和F-15EX的双座结构,是因为有更先进隐身战斗机负责制空。但从歼-16表现卓越,并挂载“霹雳-17”,美国则在AIM-260量产前夜,将F-15EX采购数量增加到129架的情况来看,双座布局很有可能是辅助超远程制空作战的关键。说得直白点,就是在空空导弹射程再上一个台阶,需要更多技术辅助,而现有雷达和AI技术还做不到这一点时,增加一位飞行员专职操作,可能是现阶段中美做出的过渡选择,就像40多年前的F-14A一样。
空军著名的“三剑客”,大概从10年前开始生产,现在歼-10C生产已经告一段落,歼-20A也即将迎来升级型号,但歼-16的装备数量仍然在增加——这种独有的青睐,恰恰证明了歼-16的价值。也许等到日后有一天歼-16干出大事时,外界才会惊讶地发现,原来驱逐P-8A也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