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法官贾斯古普里·辛格·普里近日下达了一则判决,要求医学院在课程大纲中增加书法课程,并敦促中央政府两年内在全国公立医院推行处方电子化。
普里法官来自旁遮普邦。今年8月27日,他在审阅卷宗时被法医报告上的字迹震惊——“我几乎一个字都看不懂,连认出一个字母都很费劲,只有药剂师能看明白。”他感叹道:“在电子计算机如此普及的当下,医院还依赖潦草的手写纸质档案,实在不可思议。”因此,他还建议修改《临床机构法》,全面推广线上处方系统。在此之前,医生必须手写处方,且要求“每一个字母都必须清晰、三牛平台注册分明、不能连笔”。
来自加尔各答的杜瓦提拉连锁药店首席执行官坎德尔瓦尔也表示,虽然药师经验丰富,能辨认大部分处方,“但有时我们仍不得不给医生打电话确认——因为配错药可不是小事。”
事实上,“让医生上书法课”并非印度独有的创举。早在2000年,美国西达斯—西奈医疗中心就为医务人员开设了“书写课程”[1]。
时任医务部主任保罗·B·哈克迈耶表示:“我们的医生工作出色,但字迹不清的问题确实存在,因此决定主动解决。”
为了增加课程吸引力,医院甚至设计了趣味活动:张贴“典型潦草代表”——肾脏专家马歇尔·菲克曼的手写处方,并举办“辨字比赛”,胜者可获比佛利山庄四季酒店的早午餐奖励。
这门三小时课程重点讲解斜体草书的规范书写,以及纸张摆放、握笔姿势等细节。
当电子病历普及后,只需手写签名即可。起初我写得规规矩矩,直到有天护士拿着文件问我:“这是你签的吗?”那一刻我惊出一身冷汗——因为那签名根本不是我的。
从英国[3]、美国到南非[4]、奥地利[5]、印度,多地研究都发现处方字迹难辨、信息缺漏等问题,说明这不仅是个地域现象,而是一种跨国家、跨体系的共性。
究其原因,医生字迹潦草的背后,其实并非单纯的个人习惯,而是职业环境的必然结果。主要可归纳为三点:
门诊与病房节奏极快,医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记录。书写学研究早已证实,当书写速度上升、注意力分散时,笔迹清晰度必然下降,尤其在高压医疗场景下更为突出。
临床记录和处方充满专业术语、拉丁缩写与剂量符号。即便字迹清晰,非专业人员也常难以理解,从而造成误读或用药风险。
医生并非总能坐在办公桌前书写,常在巡诊、手术室外或病床旁临时记录。嘈杂、姿势不稳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笔迹质量。
有趣的是,南非的研究[4]发现:“即使要求医生写清楚,他们的字迹仍比其他职业更难辨认。”
研究者对 209 名医护人员进行标准化书写测试,结果显示,医生的笔迹并不比其他职业更差(P=0.074)。真正影响书写清晰度的,是性别、年龄和职业身份——男性、年长者以及医疗管理者的字迹平均评分更低。
美国的研究者指出,“医生字迹差”其实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医疗记录难辨的核心问题,在于手写沟通本身的局限,而非医生这一群体的特殊问题。因此,真正的改进方向应是系统性减少对手写的依赖,如普及电子化处方与病历系统。
当电子化、标准化逐渐取代手写记录时,也许医生字太丑这件事,终将成为一个时代的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