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司康、甘麦大枣包、七宝美髯包……单是名字就已经足够让中国人的DNA动了,据说药膳粽子、三牛注册登陆祛湿绿豆糕也已经在开发的路上了。
此后医院发出严正声明,指出仅有医院食堂窗口一处售卖药膳面包,提醒消费者避免购买到仿冒产品。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医食堂”推出了颇具地方和医院双重特色的“折耳根面包”。
据一位养生爱好者小九(化名)介绍,她在天津中医院开的烘焙店先后买过荷叶消暑包、黄芪养生包、麦冬吐司等中式养生面包,“馅料很丰满,味道和市面上的普通面包确实不太一样,但整体是好吃的”。
因为开在天津中医院里,元气养生局的营业时间也与医院相近,为早7:30到晚6:00。中午11时,医院人来人往,元气养生局也迎来了客流量的高峰期,平均在店顾客20人以上,既有提着药袋短暂休息的独身女性,也有带着小朋友挑选面包的夫妻。
据元气养生局店长介绍,除了前来就医顺道买面包的患者外,也有不少顾客是专程前来买中式面包的。
李新(化名)在社交媒体上被种草后,来五棵松万达店买过几次中式面包。就她尝过的金瓜枸杞软欧包、枸杞原浆牛角包来看,吃起来没有明显的中药味,反而是一种不太腻的甜味。
近几年,“中式”成了消费领域的新流行,在整个新中式养生潮风靡的背景下,中式面包的出现也顺理成章。
“这些产品不仅是食品,还承载着提醒消费者关注健康、实践养生理念的功能,从而在市场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中国消费品营销专家肖竹青指出。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则提到,当前消费者购买中式面包的原因,在于药食同源食材+面包的结合创新了传统食品的形式,满足了年轻人对新颖、独特食品的好奇心。
在中式面包这轮走红过程中,社交媒体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平台上,不少人把中式面包门店作为新的网红打卡点,他们不仅积极交流分享面包口味与口感,还频繁询问店铺地址及购买渠道,进一步增加其市场热度。
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中医科医生表示,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各异,适合的配方也不同,商家想要在专业性和适配度方面做好很难,健康与味道好之间也不容易平衡。
也因此,面对冠着“中医药”名头的食品,我们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可以为了味道购买、为了文化认同购买、为了好奇购买,而不必特别期待它真的能“对症”解决问题。毕竟,一些药膳面包和中药奶茶中的中药含量或许可以忽略不计,它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仪式感和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