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定西市农业科技事业跨越发展、硕果累累的五年。五年来,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定西市农科院”)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战略和定西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在种质资源创新、关键技术攻关、成果示范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平台能级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定西市农科院始终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新品种选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高位谋划,建成了“甘肃省中部地区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为全院种业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种质资源库日益丰富。各研究所系统性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与创新工作。草牧研究所引进筛选燕麦、荞麦、谷子、牧草等种质资源900份,筛选出高产优质抗旱资源73份,创制新种质60份;粮食作物研究所引进筛选小麦、豌豆、三牛平台登录地址特色杂粮等种质资源数千份,筛选出高产、抗病、优质资源一批,创制包括“西优麦1号”“定丰20号”“陇中8号”“定豌9号”等在内的审定品种及高代优质品系21个;马铃薯研究所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720份;油料研究所储备胡麻种质资源573份;设施农业研究所收集保存蔬菜、草莓、食用菌等种质资源500余份;中药材研究所收集创制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种质资源358份,并与中科院近物所合作建立辐照药材种质资源圃。这些丰富的种质资源为后续育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品种选育成果丰硕。五年间,全院共审定/登记各类农作物新品种30余个。粮食作物研究所审定了“西优麦1号”“定丰20号”“陇中8号”“定豌9号”等一批兼具高产、优质、抗逆的小麦和豌豆新品种,其中“西优麦1号”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协同提升,并以300万元完成成果转化,创造了定西市科研成果转化金额的新纪录。马铃薯研究所成功选育“定薯7号”“定薯9号”“定薯10号”等高产抗病菜用型、加工型新品种。草牧研究所培育出燕麦、荞麦新品系5个,正准备品种登记。油料研究所完成“定亚23号”“定亚24号”“定亚26号”等胡麻品种国家登记。设施农业研究所在辣椒育种上取得突破,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育种链条。中药材研究所选育出黄芪、党参、黄芩、板蓝根等多个新品系。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区域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益。
围绕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定西市农科院各研究所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推动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栽培技术不断创新。草牧研究所集成推广了燕麦穴播抗倒、精量机械条播、科学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裹包青贮等技术。粮食作物研究所示范推广氮磷钾配比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栽培技术。马铃薯研究所研发集成了“脱毒良种应用+种薯药剂拌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耕作”的绿色标准化技术体系,总结形成轻简化栽培、土传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杂交结实率提升至30%,试管苗增长速率提高20%。设施农业研究所研发出高原夏菜节水栽培技术(节水30%以上,增产10-15%)、草莓脱毒快繁技术(成活率超90%)、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等。旱地农业研究所在引洮灌区推广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展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研究。中药材研究所在黄芪“膜际栽培”“透苗后覆白膜”等高效模式以及微生物菌剂应用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
绿色防控与资源高效利用成效显著。各研究所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马铃薯研究所筛选出高效低毒农药用于晚疫病等病害防治,以及生物菌剂用于土传病害防控。旱地农业研究所开展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资源化利用研究。设施农业研究所探索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尾菜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定西市农科院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户家,构建了高效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体系。
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能力强。各研究所在全市“六县一区”及周边地区建立了大量高标准示范基地。草牧研究所建立示范基地8个,示范田超1万亩,辐射带动超200万亩。粮食作物研究所建立食用豆、春小麦、冬小麦示范基地覆盖面积数千至上万亩。马铃薯研究所在全省4大生态区22个县区建立示范基地41个,示范总面积1.1万亩。设施农业研究所建设示范基地4个,累计面积1000亩。油料研究所建立胡麻示范基地30个,示范面积6340亩,累计推广42.5万亩。中药材研究所联合企业、合作社建立当归、黄芪等示范基地数千亩。这些基地成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的窗口和培训农民的平台。
成果转化与市场对接迈出新步伐。全院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市场。草牧研究所“定燕2号”燕麦品种成功实现成果转化。粮食作物研究所“西优麦1号”等品种的转化开创了商业化育种新模式。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围绕“定西宽粉”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工艺,并组建了定西宽粉产业研究院。中药材研究所将新品种授权给多家药业公司经营。五年来,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培训服务惠及万千农户。各研究所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年均培训农民和技术骨干数千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户的科技素质与生产能力。
科研平台与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定西市农科院持续加大投入,着力夯实科研基础条件。
平台体系日趋完善。全院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如燕麦荞麦、马铃薯)、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市级协同创新基地等多个重要平台。草牧研究所与兰州大学、省林草局共建合作平台;设施农业研究所建成定西-福州食用菌实验室、蔬菜育种实验室、草莓脱毒研究中心等专业实验室;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完成了实验室改造提升。这些平台为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粮食作物研究所冬小麦课题组与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国科研机构开展了多次深入的冬小麦育种与栽培技术交流合作。旱地农业研究所与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农业大学就马铃薯种质创新与栽培技术进行合作。国内合作方面,各研究所与中国农科院、多所知名高校、省级科研院所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攻关、人才交流、学术研讨等形式,有效提升了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定西市农科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研队伍。
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明显。“十四五”期间,全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加入团队。通过内部培养和晋升,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显著提高,形成了以高级职称专家为引领、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合理人才结构。例如,马铃薯研究所高级职称占比达66.7%,拥有省级高层次人才3人、市级优秀人才5人;中药材研究所晋升研究员2名;旱地农业研究所引进博士1名、硕士2名。
“传帮带”作用充分发挥。资深专家的返聘和指导,如草牧研究所原站长的返聘,有效传承了科研经验,弥补了人才缺口。通过项目带动、导师制等方式,青年科技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快速提升。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定西市农科院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挑战:如部分领域种质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有待加强;高端领军人才仍然相对短缺;科研仪器设备更新滞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市场对接机制仍需完善;部分产业(如胡麻、中药材)的机械化、标准化、精深加工水平有待提高等。
展望未来,定西市农科院将继续秉持“开拓、创新、求实、奉献”的农科精神,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持续深化农业科技改革创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提升综合创新与服务能力,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