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全省“十四五”期间首家建成的省级通州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正以科技为笔、产业链为墨,描绘着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走进园区,智慧农业的图景随处可见:智慧温室里,工人点下屏幕就能调温控湿;芦笋田里,农户蹲在田埂上查看新苗长势;不远处,钢架大棚正稳步搭建,很快,这里将种植上番茄等果蔬。这片覆盖东社镇、金沙街道、二甲镇25个行政村的产业园区,凭借 “从育苗到端上餐桌” 的全产业链布局,让乡村振兴的 “甜味儿” 实实在在飘进了农户心坎。
“这苗是园区种苗中心培育的,抗病性强,长出的芦笋又嫩又直!”几乎每天上午,东平村芦笋种植带头人姜朝晖踩着田埂走进基地,蹲下身拨开土壤,查看半尺高的芦笋苗。他的芦笋基地,正是园区全产业链发展的生动 “缩影”—— 从选种育苗、田间管护,到采收加工、市场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有 “科技护航” 与 “渠道托底”。
“以前种芦笋,总怕品种不好、销路没着落,现在跟着园区的‘产业链’走,心里特别踏实!” 姜朝晖算起了收益账,“今年园区共种植 300 多亩芦笋,产值能达到 800 多万元,不光我赚钱,周边种植户都跟着受益。接下来园区还要建冷链中心,以后咱们的芦笋能卖到更远的地方,收入还能再涨!”
园区的发展视野不止于 “自家田”,更带动周边乡镇 “抱团闯市场”。刘桥镇的出口蔬菜、十总镇的绿色蔬果与优质稻米,均被纳入园区 “1+2” 产业格局,三牛娱乐注册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让通州优质农货形成 “集团军”,在市场竞争中更具底气。
“从一颗种子到一份包装好的果蔬,在园区里不用‘绕远路’。” 产业园工作人员洪宋鹏指着规划图介绍,园区按照 “一心两核三区” 布局,三年间已落地 13 个重点项目:种苗培育中心培育壮苗,为产业发展打下好基础;设施果蔬基地精细化种植,保障农产品高品质;果蔬加工运输服务中心直接打通产销链路,“每一环都紧密衔接,既保住了农产品的新鲜度,也稳住了市场价格。”
今年 8 月,园区刚通过省级验收,便交出了一份亮眼 “成绩单”:5.9 万亩蔬果基地年产值达 18.79 亿元;1 家国家级、2 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发展,16 家企业手握绿色食品证书;“通香味来”“东社禧农” 等曾经的 “本地小牌子”,如今已成市场上的 “抢手货”。
市场端的火热,更印证了通州农货的吸引力。电商直播间里,主播举起刚摘下的 “阳光番茄”,一口咬下汁水四溢:“这是咱通州本地的番茄,甜到心里!” 一场直播下来,2000 多单番茄被抢购一空;沃尔玛、盒马等商超的货架上,贴着 “通州产” 标签的果蔬刚上架,就被市民争相放进购物袋。“以前咱的菜只能在本地卖,现在能走得远、卖得俏,全靠园区的产业链!” 一位农户笑着说道。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引擎’,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平台’。” 通州区农业农村局产业科负责人丁成龙表示,园区发展不仅要让农户 “当下有收”,更要让大家 “长远有盼”。
面向未来,园区已明确三大发力方向:一是聚焦项目招引,吸引更多懂技术、有渠道的优质企业入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二是强化品牌培育,持续提升 “通香味来”“东社禧农” 等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通州农货卖出更高 “身价”;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将种植、加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农耕体验、果蔬采摘等特色项目,让乡村既能 “产好货”,也能 “引客人”。
站在充满生机的田埂上,望着长势喜人的果蔬,听着加工车间里的机器鸣响声,一幅农户增收、消费者安心、产业兴旺的美好图景已然清晰。未来,通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必将结出更多 “致富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